智慧城市,物联网,美仑电子
论智慧城市发展道三大核心要素
近年来,我国经济正经历着翻天覆地的改革,加之智能化、信息化、物联网、云计算等领域的快速发展,“智慧城市”建设逐渐兴起。那么何为“智慧城市”?它面临着哪些问题?又该如何“智慧”破解?

目前,我国智慧城市建设已进入快速发展阶段,截至2016年3月,中国95%的副省级城市、83%的地级城市,总计超过500个城市,智慧城市建设可以用“如火如荼”来形容。智慧城市概念其实并不难理解,它是一种城市创新发展模式,简单来说就是将我们生存的城市空间中的“物”发展和“人”发展有机结合起来,是城市化的高级阶段,以大系统整合为主,利用物理空间和网络空间交互,由公众广泛参与,使得城市管理更加精细、环境更加和谐、经济更加高端。

作为一种新理念与新模式,智慧城市建设没有参照物,也没有一个标准系统指标。所以当今大多数的智慧城市建设都是在“探路”,在取得成绩的同时也面临着一些问题,比如重技术轻服务、理念不清各自为政、公共数据不通透,市民感知度较差等等。综合以往智慧城市建设经验来看,如果一个智慧城市要成功的话,必须要有三大非常核心的要素。

围绕“以人为本”  加强主人公意识

全国政协常委、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孙荫环指出,新型城镇化建设要以人为本,要与信息化深度融合,而智慧城市恰是信息化与城镇化的最佳契合点。

目前我国建设智慧城市存在两大问题。第一、很多城市把智慧城市只当做一个项目,为建设而建设,高调开建、低调收场,大量投入都石沉大海。第二、当今科技型智慧城市是主流,管理型智慧城市受到高度重视,群众参与度不够,文化宣扬度低。要解决这些问题,就要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,从强调人的服务和互动参与,发挥群众主人翁精神等方面着手。

智慧城市建设不仅要有物质与技术的便利、制度和秩序的保障,更要有人的幸福和梦想。以人文智慧引领智慧城市建设,是推进其健康发展的关键。智慧城市建设,如果脱离了市民日常信息消费和使用需要,智慧城市建设也就偏离了城市发展的本质和目标。一个大众参与、人人自我约束、居民需求能得到精准及时的反馈和满足、依靠科技优化资源配置的城市才是人民所需要的智慧城市。

完善基础建设  实现资源共享

智慧城市建设是一项长期且复杂工程,应当根据各个城市发展条件和社会需求,制定具体建设方针。加强基础设施建设,注重运用效果,实现信息资源、数据资源共享,打破部门界限,互通互联,将效益扩展到最大。

首先是基础建设。硬件设施数字化、网络化和智能化是智慧城市建设前提,推进宽带战略、加强互联网建设、构建城市信息地图、推进三网融合和数字经济,这些都将为之后的各个细分战略打好基础。

其次是其次是数据的开放和共享。建立智慧的城市就先要把城市数据碎片进行汇集,其次将数据进行清洗、筛选,然后产生开发工具,为老百姓提供真正的服务。而要达到这一目标,前提就是政府的数据开放共享。政府可以通过启动数据开放立法、建立信息化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和试点“城市数据资源管理中心”等方式进行推进开放,给各自为政的信息孤岛统一共享提供平台。

拒绝盲从  制定全面发展战略

做任何事情都需要规划,建设智慧城市更是如此。人们很早前就已经意识到智战略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。在罗兰贝格发布的《智慧城市,智能战略》报告中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的城市开始建立智能化战略方案,从2012年起每年发布的智慧城市战略数目均有大幅度提升,平均发布周期均不超过三年。由此看来规划战略一直都纳入了城市发展议程,但事实却不尽人意,在现实中部分城市在某些特定领域几乎毫无建树,大部分“智慧城市”仍然缺少全面的城市整体发展规划。

智慧城市需要一个全面的、端到端的智慧城市发展战略,将能源与出行、政府管理与医疗健康、教育与环境等过去一个个孤立的领域联接起来,从而建立涵盖市民生活各个领域的整体智慧城市战略。

综合集成智慧城市战略的十大关键因素:

第一、评估城市作用及行政管理系统;第二、鼓励公民参与;第三、建立“互联”解决方案;第四、鼓励创新措施、自持续业务模式;第五、创建全面数据战略和数据平台;第六、建立创新实验室培养创新系统;第七、确保数据安全;第八、保证基础设施运营商参与;第九、发布政策红利,整合公众反馈;第十、建立协调主体和专门规划系统。

结语

智慧城市建设发展路阻且长,全世界都在为做好这件事情而努力,不是仅仅由政府来推动,也需要你和我的参与。